【广州日报】在儿童中极罕见!4岁女孩患上这种病,多学科专家成功“拆弹”
4岁女孩小天(化名)反复腹痛,父母紧急带着她前往医院检查,谁知竟患上了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。腹主动脉瘤一般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体,平时不痛不痒,却是埋藏在腹主动脉中的一颗“不定时炸弹”,一旦引爆,随时致命。
1月23日,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以下简称“中山一院”)获悉,该院血管外科联合小儿外科、心血管儿科、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,共同制定手术方案,成功为小天“拆弹”。经过术后10天的精心护理,小天恢复良好,即将顺利出院。

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 罕见地“找上”儿童患者
腹主动脉瘤破裂高发于气温低的秋冬季,破裂时出血凶猛,抢救难度大,在院内的抢救成功率仅不到40%,常被称为体内的“不定时炸弹”。平时人们很难察觉,等到腹痛等症状出现时,很有可能已经情况危急。想要早期“揪出”腹主动脉瘤,建议55岁以上的高发人群每年在体检中增加一项腹主动脉彩超检查。
不同于高发的中老年人群,小天却是罕见的儿童腹主动脉瘤患者。家住甘肃的小天三个月前突然腹痛难忍,到当地医院CT检查发现患上了腹主动脉瘤,直径达3厘米,而小天的腹主动脉直径仅为8毫米,病变部位扩张了足足3倍以上!同时,小天还被发现患有高血压,收缩压最高达200毫米泵柱。
看到孩子情况危急,小天的父母慕名带她来到中山一院血管外科。血管外科王深明教授介绍,通常情况下,发生于儿童的腹主动脉瘤病例少之又少,究竟为何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患腹主动脉瘤,其原因目前仍在探索中。
王深明教授指出,患儿有高血压,一侧肾萎缩,如何在围术期维持血压稳定和保护肾功能,是治疗的关键点。并且患儿目前自体血管细小,身体仍处在发育阶段,人造血管的选择既要保证手术成功,血流通畅,又要考虑血管发育增粗变长。此外,患儿自体主动脉直径仅8毫米,与人造血管12毫米的口径相差较大,吻合难度大。

小天CTA(CT血管造影术)提示腹主动脉瘤
人工血管口修剪成楔形 顺利完成置换
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姚陈教授指出,小天的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高,需尽快手术。结合既往中山一院血管外科治疗小儿腹主动脉瘤的经验,建议行开放手术,在切除腹主动脉瘤后,进行人工血管置换。
1月10日,在王深明教授的指导下,姚陈教授主刀,小儿外科徐哲主任、血管外科武日东副教授作为助手,为小天进行了手术。术中顺利“拆弹”后,接下来人工血管的置换是极其关键的一步。

医护团队在手术中
因小天自体血管随着生长会逐渐变粗,专家团队决定采用更大号的人工血管进行吻合,以防止日后生长发育导致的血管狭窄。因为自体血管与人工血管直径大小存在差距,所以将人造血管近端修剪成楔形,让自体血管和人工血管能更好地对接。并在操作中将人工血管弯成弓形,尽量保存其长度,以便能更好地应对孩子日后升高的增长。
最终,手术顺利完成,术后1周复查大血管CTA,吻合口和人工血管通畅,小天将在近日出院。

小天术后CTA复查提示吻合口和人工血管通畅
据了解,中山一院血管外科从2005年至今,共治疗18岁及以下未成年腹主动脉瘤患者10例,其中婴幼儿及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一共5例,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7个月大,是当时全球报道该疾病年龄最小的手术治疗患者。
文/记者 徐依励 通讯员 章智琦
报道链接:https://huacheng.gz-cmc.com/pages/2024/01/24/SF11436071084f78d0cdd94c4682d48d.html?channel=weixin
报道日期:2024-01-24